由于时代的缘故,后人往往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超越前人的评价标准,进而获得超越前人的历史认识。但反过来,如果不能认清历史评价的时代性,就会出现苛责古人,以今律古的现象,那样不仅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认识,反而会让我们背离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致力于追求历史评价的科学理性与客观公允,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1949年以后,对戊戌变法的评价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把不同时期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结论放在一起,才能了解什么样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它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客观和科学的。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对历史作出客观评价的艰难和珍贵。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材料1: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主义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消灭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即使在当时也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1967年③ 材料2: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运动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是从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运动,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得到了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的支持,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它只能是一个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 ——汤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 1980年④ 材料3:总而言之,学者们已基本肯定,维新运动是进步的运动,是近代历史前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乃至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运动中是领导潮流的杰出历史人物,不能因其以后的作为而否定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贡献。 ——方志钦《颇多建树,大有可为——简评建国以来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研究》1998年⑤ 材料4:“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等《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2008年① 请回答: (1)材料1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作者立论的逻辑出发点在哪里?结合社会背景,分析这种史学观念盛行的时代因素。 (2)材料2较之材料1,在评价结论和方法上有何进步?有学者认为材料2与材料1在史学观念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试加以分析。 (3)比较材料4与材料3,两者的哪些认识是相同的之处?材料4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怎样地发展? (4)从材料1到材料4,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结论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与社会大环境有何关联?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历史作用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学术上的热点问题,争议颇多。赞扬者认为:“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之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胡适《留学日记》)。”否定者甚至说变法是“崇洋卖国”“引狼入室”。为使这一“史料链条”更加集中,笔者在筛选材料时进行了范围界定——用1949年以后的若干材料来展现对戊戌变法评价的不断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评价的时代性。4则材料,4组问题,构成了一个评价结论渐次发展的动态链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方面反映了历史评价从过分强调阶级分析和主观臆测,到逐渐走向尊重史实,客观公允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1949年以后的历史哲学乃至意识形态由过度的“左”回归理性公允的过程。 为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快速准确的结合时代,4则材料的出处均附加了发表时间。材料1产生于“文革”发生后不久,作为“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作者戚本禹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文革”的“吹鼓手”,文章的写作缘自于中央提倡的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文风是典型的“文革”思维——不讲历史证据,随意扣“帽子”,以宣传煽动为能事。文章一口咬定戊戌变法是一个绝对反动的阶级发动的反动的事件。这种以阶级分析代替一切的“文革思维”严重扭曲了学术的发展。材料2发表于改革开放之初,在方法上体现了一分为二,在结论上也给予了戊戌变法充分的肯定。这时尽管已经进行了拨乱反正,但依然主要采用阶级分析的办法。材料3、4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渐次走向客观公正。尤其是材料4从政治体制革新的角度进行评价,认为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迈出了民主化的第一步。 单看一则材料,我们固然能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人物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情况,而综合4则材料,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评价在点上的表现,更能认识历史评价的线性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通古今而观之”的历史感。 “山雨欲来风满楼”,政治变革前的动员和鼓动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步骤。西方在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文明之前,曾用了数百年的时间进行思想启蒙,最终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现代政治诉求传递给社会成员,使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力量更为强大,每一次思想递嬗都伴随着质疑、争论、批评甚至血腥的镇压,更加艰难和曲折。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深入探究康有为“两考”问世后所产生的强烈反响,进而认识观念传播的艰难性,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